新闻资讯

使用方法 测量案例 常见问题

半透明硅胶软片的透光率与雾度测量:原理、方法与应用

摘要

半透明硅胶软片因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如柔韧性、耐候性、化学稳定性等),在电子设备密封、光学器件保护、医疗耗材及照明装饰等领域广泛应用。透光率与雾度作为其关键光学性能指标,直接影响材料的视觉表现与功能适配性。本文系统探讨半透明硅胶软片的透光率与雾度测量原理、标准化测试方法及其在工业应用中的指导意义,旨在为材料研发与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image.png

1. 透光率与雾度的定义及光学意义

透光率(Transmittance)指材料透过可见光的能力,定义为透射光通量与入射光通量的百分比(%)。高透光率材料(如透明硅胶)适用于需清晰视野的场景(如光学传感器保护膜),而中等透光率材料(如半透明软片)则常用于需兼顾隐私与采光的场合。


雾度(Haze)表征材料对入射光的散射程度,即偏离入射方向超过2.5°的透射光占总透射光的比例。雾度值越高,材料的“朦胧感”越强,如乳白色硅胶常用于柔光器件中,以实现光线均匀扩散。


两者共同决定材料的光学特性:透光率反映“光通过多少”,雾度反映“光如何通过”。例如,汽车仪表盘硅胶保护罩需在透光率≥85%时确保低雾度(≤5%),以避免显示内容模糊;而LED灯罩可能需透光率70%且雾度≥60%,以实现柔和照明。


2. 标准化测量方法

依据ASTM D1003、ISO 14782等标准,透光率与雾度的测量通常采用积分球式雾度计,核心步骤如下:


样品制备:裁切厚度均匀的硅胶软片(推荐尺寸50×50 mm),表面清洁无划痕,避免因纹理或污染引入测量误差。


仪器校准:使用标准参比板(透光率100%、雾度0%)校准设备,确保数据准确性。


测试过程


入射光垂直照射样品,积分球收集全部透射光。


透光率计算:总透射光通量(T2)与入射光通量(T1)的比值(T=T2/T1×100%)。


雾度计算:散射透射光通量(T4)与总透射光通量(T2)的比值(H=T4/T2×100%)。


数据修正:考虑环境光干扰与仪器基线漂移,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image.png

YH系列雾度计

YH系列雾度计在半透明硅胶软片的光学性能检测中展现了高度专业化的设计优势。其采用0/D光路结构(平行光照明、漫反射接收),通过平行光束入射样品后由积分球收集散射光信号,精准分离平行透射光与散射光分量,满足ASTM D1003和ISO 13468标准对透光率(T)及雾度(H)的测量要求。该仪器支持CIE-A(2856K)、CIE-C(6774K)、CIE-D65(6500K)三种标准光源同步测量,可同时显示不同光源下的透光率与雾度数据,便于对比分析材料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的光学表现。例如,医疗导光板需在D65光源下验证低雾度(<5%)的散射均匀性,包装薄膜在CIE-A光源下的测试则能模拟实际消费场景的视觉效果。其动态补偿算法与独立光源探测器设计,结合开放式样品仓的立/卧双模式适配能力,为硅胶软片的工业在线检测与实验室研发提供了高精度、高效率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3. 影响透光率与雾度的关键因素

材料厚度:厚度增加会导致透光率下降(光程延长致吸收增强)、雾度上升(内部散射概率增加)。


填料与添加剂:二氧化硅、钛白粉等无机填料可提升机械强度,但可能加剧光散射,需通过粒径控制(如纳米级分散)平衡性能。


表面处理工艺:抛光处理可减少表面粗糙度,降低雾度;而压纹或磨砂处理则通过表面微结构设计主动调控雾度。


交联密度:过高的交联度可能引入微气泡或结晶区,形成光散射点,需优化硫化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时间)。


4. 工业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1:医疗导管可视性优化

某硅胶导管制造商通过调整配方中硅油比例与填料类型,将透光率从65%提升至78%,同时将雾度控制在15%以内,使医护人员在X光下更清晰观察导管位置,降低手术风险。


案例2:柔性显示屏保护膜开发

针对折叠屏手机需求,研发团队采用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在维持透光率90%的前提下,将雾度从8%降至3%,显著提升屏幕显示锐度,且不影响材料的抗弯折性能。


5. 结论与展望

透光率与雾度的精准测量是半透明硅胶软片功能化设计的基石。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1.开发高精度在线检测系统,实现生产过程中光学参数的实时监控;

2.探索新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突破透光率与雾度的传统权衡限制;

3.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材料配方-工艺-光学性能的预测模型,加速产品迭代。

4.通过多学科交叉创新,半透明硅胶软片将在智能穿戴、AR/VR光学模组等新兴领域展现更大应用潜力。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Diligent_and_lucky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