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浆白度是衡量纸张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直接影响纸张的外观品质、印刷适性和市场价值。其测定方法基于光学原理,通过测量纸浆对特定波长光线的反射或透射能力来量化白度值。本文将从测定方法、技术要点及白度与纸张质量的关系三方面展开分析。
纸浆白度是衡量纸张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直接影响纸张的外观品质、印刷适性和市场价值。其测定方法基于光学原理,通过测量纸浆对特定波长光线的反射或透射能力来量化白度值。本文将从测定方法、技术要点及白度与纸张质量的关系三方面展开分析。
反射法
原理:通过测量纸浆表面对蓝光(波长457nm)的反射率计算白度值。国际标准中,ISO 2470-1使用C光源(模拟室内光),ISO 2470-2采用D65光源(模拟室外光),两者分别适用于含荧光增白剂较少或较多的纸浆。
仪器选择:常用光电白度计(操作简便)和分光光度计(精度更高)。例如,聚检通使用光电白度计检测生活用纸,而分光光度计用于高要求的印刷用纸。
操作要点:
校准:每次检测前用标准白板校准仪器,确保数据准确性;
样品处理:需表面平整、无褶皱,多位置取样(如书本用纸需抽取不同页码样品);
环境控制:温度23℃±2℃、湿度50% RH±5%,避免强光直射。
透射法
原理:测量光线透过纸浆的强度,适用于透明度较高的样品(如薄型文化纸)。但受样品厚度和均匀性影响较大,需结合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少误差。
快速测定法
抄片烘干法:将浆料稀释成均匀浆液后抄片烘干,再测定白度。优点为准确性高,但耗时较长(约1小时),且不适用于易返黄的竹浆。
湿浆法:通过离心甩干湿浆后直接测量,缩短制备时间,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快速反馈。需通过比例系数校正真实白度值。
标准化要求
国际标准:包括TAPPI T452(45°/0°几何结构)、ISO 11475/11476(CIE白度)、GB/T 7974(漫反射垂直法)等,对仪器几何结构(如积分球d/0°或定向45°/0°)、光源UV含量均有严格规定。
荧光增白剂处理:含荧光剂的纸浆需用D65光源测量,无荧光剂则采用C光源,避免紫外辐射干扰。
误差控制
环境因素:光照不均、温湿度波动可导致白度值偏差±2%以上,需通过空调和除湿设备调控。
操作规范:样品需多角度测量(如平行/垂直纹理方向),避免因纸张表面不均匀性导致误差。
仪器校准:标准黑筒和白板定期校验,如XT-48BN白度测定仪需预热稳定后校准。
外观与印刷适性
高白度纸张可反射更多色光,使印刷色彩更鲜艳饱和。例如,白度≥90%的铜版纸能精准呈现油墨色相,而白度不足的纸张易导致颜色偏黄或偏绿。
印刷色差控制:纸张白度差异与印刷色差无线性关系。即使白度相近,纤维形态或填料不同仍可能导致色差,因此需结合分光测色仪(如CS-600)验证。
力学性能与耐久性
纤维素含量高、木素残留少的纸浆白度高,且耐久性和强度更优。例如,针叶木浆因纤维长、胞壁薄,制成的纸张兼具高白度和高强度。
填料影响:白土、二氧化钛等填料可提升白度,但过量添加可能降低纸张柔韧性。需平衡白度与物理性能。
生产工艺优化
施胶剂选择:AKD施胶比传统松香胶可提高白度5-6个百分点,但成本较高。
干燥控制:过度干燥或压光处理会导致白度下降,需控制纸卷温度及存放时间。
纸浆白度的测定需综合反射法、透射法及快速测定法,并严格遵循国际标准以保障数据可靠性。白度不仅关乎纸张外观,更影响印刷效果、力学性能及生产成本。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光谱分析法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实现白度测量的智能化和高精度化。生产企业应依据纸张用途(如印刷、包装)选择适配的白度控制策略,兼顾品质与成本效益。
台式分光测色仪TS8520
TS8520是一款专门用于反射透射色彩测量的分光测色仪。具有全面的高精度的测量参数:反射率、透射率、色差、色度指标、肤色测试等参数,并支持多种色谱标准,如CIE Lab、Lch、XYZ、Yxy等。
上一页 : 白度测试的操作步骤
Copyright © 2025 广州保来发仪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2072934号
  xml地图